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局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久久萦绕于心的大山情结

来源:邓彦曾 汪珠德  发布时间:2021-09-26 16:55:48  浏览次数:4163

我叫邓彦曾,退休前是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局的一名物探工程师,今年整整八十岁了。我从1967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战斗在地质找矿工作野外第一线,工作足迹踏遍了祖国西北的高山峡谷和戈壁荒漠。今年初,得知西北局在我五十年前工作过的中国黄金太白金矿开展地质勘查,且我的大儿子也在这个项目部工作,于是我就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再去一次曾经战斗过十多年的秦岭南麓看一看,用如今时尚的话说,就是追寻一下年轻时代的足迹。


邓老与在项目部工作的儿子

金秋九月,关中大地万木葱茏,瓜果飘香。9月12日,在我八十岁生日过后的第二天,身体尚可的我毅然决然只身由西安乘大巴,经斜峪关,鹦鸽嘴,到达秦岭山区群峰环抱的太白县城。在县城稍事休息并吃过午饭后,便乘坐项目部李机长的小车前往百公里外的太白金矿。

一路走来,秋天的大山深处碧空如洗,河水清澈,森林茂密,农舍外摊晒着的玉米金光灿灿,大自然是如此的和谐美好。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已经来到颇具规模的现代化矿山——中国黄金太白金矿。

说起太白金矿,我与它的渊源颇深。1971年,我们在秦岭南麓做物化探扫面及航磁异常检查时,初步发现王家楞至王家河铜铅锌金异常,后经数十载的地质勘查工作才完全圈定了太白金矿。

来到项目部,看到找矿人员住的是村民的二层楼,工作时汽车可以送到坑道口,驻地有办公电脑有宽带,而且网速还不低。职工食堂干净整洁,饭菜有晕有素,几十年的变化真是大呀。想当年我们是背着行李仪器爬进来的,无公路无汽车,山民为队伍背运物资,包含电法用的发电机,何其艰难。每天打测线砍大树,测线直直的,再陡也要爬上去。脖子上是仪器,腰上是2个馍馍夹咸菜的午餐,就着溪水吃下去。那年代林子里遇见大黑熊甚至熊猫、豹子也不稀奇呢!记得有一次全分队在野外吃了野生蘑菇而全体中毒,拉完肚子没裤子换,所有人赤身躺在床板上,直到从宝鸡赶来的医生才救了我们的性命。

在项目部我待了一天两夜,儿子带着我到勘查工作区四周认真走了一遭。看到年轻的地质队员朝气蓬勃,尽职尽责且知识能力远超我们那一代人,我发自内心的喜欢并尊重他们。回到驻地,晚霞滿天,月儿明亮,山风清凉,晚饭后我和年轻的技术人员们一起沿河岸漫步,倾听他们的梦想和对地质找矿的看法,我也不时给他们讲我们过去的故事。当他们给我讲项目拥有的价值百万元的电法仪器及新设备找矿原理,令我耳目一新,心中不由赞叹,真是时代进步了,祖国日益强盛,地质找矿手段也在迅速提高。


邓老遇到吉林大学的校友小李

从太白金矿回来后,我始终在想,面对如今地质勘查工作项目减少,职工收入增长减缓的情况下,这些校园走出不久的80后、90后大学生,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他们无怨无悔地在远离都市繁华的大山深处忘我工作和默默奉献,这就是地质人永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赓续和传承“三光荣”精神的具体体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愿我们地质人的明天更加美好!


(本文由退休人员邓彦曾口述,汪珠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