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局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

时间足迹

来源:西北岩土公司 张栩  发布时间:2021-11-22 15:22:12  浏览次数:3225

——读《新版文化苦旅》有感

光阴难获,闲暇和忙碌的生活转瞬即逝,秋时的阳光照射在窗边的书架上,照射在散乱堆放的各类书籍上,细细数来,竟填满了书架。我经历过从多看书、看杂书到少看书和不看书的所有过程,买书也更是心血来潮,每想起自己如此恍惚行径,便打开手机一边警醒一边聊以自娱。

缺少读书习惯,同样也就缺少传统的阅读思考,自从当代一部分所谓的流行文学滥竽充数后,我也跟着失去了对各种新书和新作者的研读心态,反倒提升了不少淘旧版书的乐趣。偶尔路过花鸟杂物市场,更乐意去边角落的旧书摊上张望一下,遇到心仪的书籍,稍稍比质比价后快速出手。一本旧书,更是增加了书籍本身的文艺气息,如果遇上书中有笔记或批注的读物,更是如获至宝。前人的读书痕迹,也能让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意境内涵,用现在流行的话术叫做“彩蛋”,文章中的一些伏笔也通过不同的批注释意让人思绪大开,或是细思极恐、或是烧脑疑惑,有踏雪寻梅之感,久久不能自拔。

余秋雨在1992年出版的《文化苦旅》散文集一书,盛名中外,后于2014年再度重新整理编排《新版文化苦旅》。写作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相较于1992版,余老在原版基础上二次创造删补,新作的文章比原作更为开阔,也更为沉痛。新版序言道:初读《文化苦旅》的朋友们都已经上了年纪,后来的那么多读者,应该是他们的儿子一辈,或孙子一辈。据说那个老版本曾经成为很多华人家庭三代人共同的灯下话题,那么,这个新版本也许会承担起同样的差事。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多与历史有关,从“中国之旅”中《我的山河》、《道士塔》、《莫高窟》、《西域喀什》、《宁古塔》、《风雨天一阁》莫不如此。这是一种复杂的审美,一种从过去的岁月中寻找自己与发现现实的过程。“世界之旅”中从《漂泊者》到《写经修行》,余秋雨“谈论”昔日往事的功能是把理性的借鉴和感性的激情冲动结合起来。散文较少那种历史学或文学领域所有的断语与结论:“他的抒写是含蓄的、微妙的,即便是那种理论家或史学家的严谨审慎,也被悄悄地埋藏在叹息与感慨之中。”在这里,历史的回味与追踪,只是一处传达心灵感受的博大场所,只是文化精神、传统气韵以及种种与社会与人生与命运相关的意蕴体现的一个媒介。所以余秋雨执着地在历史长河中找寻现代文化的出路,民族精神文明的出路。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处于社会结构的中心,他们创立了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的主要代表。

工作生活被智能时代的电子产品引领到飞快的节奏,这样的环境已经很少握笔写作。各种发言稿心得体会需要“搜索”,工作学习计划总结也需要“搜索”,记忆中的信件已不再需要太多言语表达,逢年过节的问候也均能复制粘贴群发拜访,很难找到那种夜有所思、思有所感、感有所写的奋笔疾书状态了。现在的我更习惯于摘选散文集中读之有感的段落,来陶冶激发自己的文艺之心,保持愤青执念。

我曾因工作走遍半个中国,工作之余也满怀激流傲娇,势必要大搞一番创作用来回馈儿时的文青念想,秋雨先生在初版《人生苦旅》文集里曾说: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地方,用先辈同样的黑眼珠打量着差不多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图书馆和大学,以前总把它们看作文化的贮存地。现在才明白,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贮存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理想信念是每个人心底的真善美源泉,但是在各自奔赴的路上,又产生了不一样的方式和结果,就如大师通过游历,能感悟社会人文情怀,铸写激昂篇章,而我的收获却是吃饱喝好、打卡拍照。造成这种差异是表现在文化差距上的,我站在巨人的足迹下,也走不出如此规整的步伐,更要敬畏先行者,坚持方能得始终。

苦旅散文集以“如梦起点”为始,通过“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三个篇章,透过千年人文指明最终的精神出路,应和了中国自古以来学者的特有使命:启蒙人的精神。作者的脚步到达哪里,情感与思绪就在哪里流淌。心历时空,眼前景物与历史时空交汇,历史事件获得了当代性评判,与此同时当代史又获得了一种历史沟通,当代文化又获得了一种历史解释。

读一本好书,让内心波澜澎湃,这也许就是文化的力量,激励人们不倦前行,洗涤疲惫心灵,正如苦旅书中所说“浪子”历程:步履开阔、气宇轩昂、浩荡如穆,浪迹于内,周济天下,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合书而思,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内心不再彷徨,青春朝气永在。